這一陣子,接到不少家長的抱怨電話,「為什麼孩子的成績總是不佳,有沒有補救辦法?」「孩子的行為,比想像中的還嚴重,如何導正其偏差行為,我已經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孩子與同儕的相處,時好時壞,好想跟孩子聊聊,卻不得其門而入,百感交集,誰能給我一盞明燈,以突破困境啊!」
孩子沒有依照我們原先的期待發展,身為父母的我們無一不感到焦慮與不安,「為什麼孩子就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常常讓父母們擔心?」「為什麼孩子都只考慮到自己,到底置父母於何地?」與家長閒聊的過程中,有的輕鬆以對,有的手足無措,有的期望過高,這麼多形形色色的想法,與家長所持的態度有必然的直接關係。
身為老師的我,有些時候,為了這些事也曾經仔細地思考,到底怎麼做才能有效處理親子的關係,接著營造兩者雙贏的局面。可是,我們看到的局勢都是衝突多於和諧,兩者互相矛盾的情形,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從衝突變和諧是我研究的重要課題。試問親子之間,就沒有其它轉圜的餘地可商榷?從觀念上而言,父母懂得放下,對自己、對孩子的束縛,會有轉圜的空間,相信這樣的轉折或許會有異想不到的結果。所謂「放下」,意思是教你不需做無謂的耽心及掛心,但是要做有必要的關心。「關心」和「掛心」不同,有益的關心要保持,無益的掛心要捨去,因為它不但對事情沒幫助,而且會壞事。
大部分的家長,一開始聽到「放下」時,總是無法接受,怎麼可以丟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其實,很多家長總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畫蛇添足,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想,忘了他的屬性與特質,一昧地往他身上量身訂做,卻不管他的意願如何。本來,不合身、不適合的東西,就不該勉強,最好透過溝通、商量,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最適合自己未來的發展潛力。同樣地,意見不同時也勿仗著家長身分,意圖改變孩子的想法,或獨斷獨行、無商量餘地,這只會讓彼此的距離漸行漸遠。縱使有些孩子為了怕傷家長的心,勉為其難的順應家長的劇本配合演出,但是,他們一旦發現與自己興趣不符的時候,除了拒演外,緊接著就是拂袖而去。那麼,由於家長的執著,造成孩子的青春、歲月不再,心中難道不會有稍微的歉意?所以,適當的關心孩子是應該,而不應該過度的耽心,否則,適得其反。
總之,孩子成績不好/偏差行為的時候,你生氣罵他跟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對事情沒有幫助應該要了解原因在哪裡,好好跟他談,好好去了解,好好去溝通。這叫做放下。所以放下並不是放下這件事情,而是要你放下「我執」。當你放下我執時,掛心就消失,變成關心。因為你處理孩子的事,並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某一個人」來處理的。這個人和所有的人一樣,只是剛好不小心是「我」而已。你處理孩子成績不好/偏差行為這件事時,就是用好像在幫一般人處理這件事一樣的那種心情,只是不小心是我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