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吵得沸沸揚揚的霸凌事件,不但被搬上新聞版面,甚至用來檢視教育的背後意義。對於從事教育工作者而言,心情確實非常沉重,因為教育的目的無他,榜樣而已。然而,為什麼教育現場,卻不時上演脫軌的戲碼,完全沒有按照劇本演出,不管小孩或大人,皆對尊重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曾說:「把人視為目的,而絕不當作工具」。說明了尊重的重要性,更進步的詮釋,尊重他人就是不干涉他人,康德稱它為相互尊重。可見,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沒有先自重,哪來別人的尊重與敬重?

 

學校是教育的現場,對於孩子的一言一行,有適時導正與糾正的功能。當有人生病時,必須透過醫師的診斷,才能瞭解身體部位那一個地方出問題,知道了原因之後,會開一張處方箋對症下藥。身為教師,當然也有能力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提出自己的管教與輔導方式,如同處方箋對症下藥一樣。

 

問題來了!尊重是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是,那麼只要有人喪失該功能,我們想盡辦法讓他恢復本能即可,如同小鳥一樣,一開始尚無法純熟使用自己的翅膀,等到時機成熟,自然而然,任由牠翱翔於天地之間。事實上,尊重是必須透過學習與培養的,教育的現場就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場所,因為允許所有的學生於學習期間無意間的不當行為,而該行為透過教師有效的開導與糾正,正確的行為會漸漸成為一種良好習慣。

 

依據心理學家的看法,任何一種行為都必須經過三十至五十次的訓練,方能成為一種「帶著走」的習慣。當然不管你認為是好習慣或壞習慣,道理相同。在學校教育方面,一向以誘導正向行為為主要的教育目的,假使遇到需要矯正的學生,學校會立即安排諮商與輔導人員,適時糾正其不當的行為,使全體學生的行為皆合乎道德規範,進一步來說,學校如同工廠一樣,必須製造合乎顧客需求的產品規格,才能迎合市場的需求,那便是產出品德端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一群人。

 

這絕對不是理想而已,因為既然尊重是種習慣,那麼不管師生之間或同儕之間,絕對會彼此相互影響。老師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或是同儕相互尊重,決不是一種理論而已,如孔融讓梨,乘公車禮讓博愛座,相敬如賓。一直以來,尊重孩子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任何人給予孩子不同程度的尊重,就如同彈簧床一樣,力量多大,彈回來就有多大。

 

教育場所絕對是一個既溫馨又有愛的地方,有了愛以後,孩子便學會寬恕與包容。那麼學校提倡相互尊重,不是口號,而是減少同儕起磨擦的機會,接著校園內「你欺我、我心寒」的現象,就會因缺乏霸凌滋生的環境,消聲匿跡。

 

任何教育工作者,看到孩子心靈受傷,最難受不僅是父母而已,疼愛學生的老師,心裡一樣不好過。所以,營造一個免於恐懼、快樂學習的園地,自始自終,都存在於每一位教師的心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免於恐懼、快樂學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llbeing99 的頭像
    wellbeing99

    葳輀彼

    wellbeing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