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則新聞,談到臺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教授,針對腦犬蛔蟲症與阿茲海默症進行研究發現,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可能透過與飼主的親密接觸進入體內,一旦入侵腦部,可能會引發神經退化如阿茲海默症。該研究結果已獲刊登於2015年7月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臨床微生物學評論」。
看完這則新聞後,腦中浮現,養毛小孩之飼主應慎防其犬蛔蟲,否則恐有阿茲海默症上身的可能。到底什麼是阿茲海默症﹖讓我看了這一則新聞後,聞之變色,如此惶恐與不安,有了這麼大的反應,各位讀者容讓我慢慢道來,或許你的疑慮或認知就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就能體會及感同身受。所謂阿茲海默症,它是失智症的一種,不同於失明、失聰、失語,而是指認知功能的退化,有時合併出現情感與行為問題,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它不只是記憶力退化,還包括認知能力、判斷力、語言、空間感、情緒穩定。臨床上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會有記意力衰退或異常、無法操作熟悉的工作、說話表達困難、喪失時間空間的概念、判斷力警覺性變差、無法思考複雜的事務、東西擺放錯亂、情緒及行為的改變、個性急遽改變、對生活事務失去興趣。
原則上,除了毛小孩身上犬蛔蟲,如入侵飼主腦部,有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還有血管型失智症(中風)。關於後者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於2005年因中風發病被證實。可見它帶來的傷殺威力,已讓世人吃盡苦頭,是故腦中風的可能徵兆我一定要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以作為自我檢測之用,達到預防重於治療之功效。首先,當事人會產生單側無力,突然單邊臉、手或腳麻木,尤其是一側;第二步驟,再觀察語言的部分,突然意識改識、說話或語言了解困難;第三步驟,視覺的部分突然有一眼或雙眼視線模糊或看不見;第四步驟,在行動方面突然走路困難,頭暈,喪失平衡感或協調度;最後,會有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
依據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細胞死亡而智力減退,一般中風患者約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5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血管性失智症的情況,年紀愈大盛行率越高。」邱銘章說,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平均60至65歲以上,每增加5歲增加1倍,因此高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死亡率特別高,且男性多於女性。他呼籲,早期診斷出失智症,可改善病情。
至於,阿茲海默症之由來,則是德國精神病學家 Alois Alzheimer早在1906年觀察到一位死於智力問題之女性病患大腦中有兩種不尋常且重要之病理特徵:類澱粉沉積(amyloid deposits) 和神經纖維纏繞 (neurofibrillary tangle)。為了紀念Alois Alzheimer所以以他的姓氏為此症命名Alzheimer disease。
再回到今天的新聞提及,飼養犬貓要定期驅犬蛔蟲,以避免主人因犬蛔蟲入侵腦部,而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上身。是故臺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指出,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入侵人類腦部後,可能會造成神經退化,甚至發展為阿茲海默症。范家堃教授研究指出,犬蛔蟲以犬或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6個月大的幼犬,幾乎百分之百都有犬蛔蟲寄生,且該寄生蟲為人畜共通,飼養犬貓的飼主自然為高危險群,美國CDC已於2014年將犬蛔蟲症列為應加以預防控制的本土五大寄生蟲病之一。
此外,范家堃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當犬蛔蟲幼蟲入侵腦部3天後,即可發現會導致神經退化相關蛋白表現顯著,如TGF-β1、S100B、GFAP、NF-L、TG2與AβPP等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皆呈現數倍增長的趨勢。許多研究指出,TGF-β1等蛋白為阿茲海默症的可能元凶之一。實驗顯示,當犬蛔蟲幼蟲入侵小鼠腦部後,會影響神經系統中的蛋白酶體系統UPS的正常功能,直至第20週時最顯著。而UPS在腦部神經系統中為肩負著移除傷害神經細胞的蛋白的關鍵角色。
范家堃提到,1985年至2014年間,全球有關犬蛔蟲幼蟲跑至腦部導致的病變至少有25例,主要包括嗜酸性腦膜炎、癲癇與認知障礙、錯亂或失憶,但大部分的病患投藥治療後都出現良好的預後反應。德國曾有一名女性感染犬蛔蟲後出現失憶等症狀,在服藥後恢復良好。他指出,犬蛔蟲主要透過口部鼻途徑進入人體,除了接觸犬貓外,另外在公園或草地玩耍,食用未熟的雞肉、羊肉、生菜等,都可能感染犬蛔蟲。
因此,不管毛小孩身上之犬蛔蟲,抑或血管型中風都有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之風險,時注意阿茲海默症之臨床症狀(會有忘東忘西、出門忘了關燈、煮水忘了關瓦斯以及忘了回家的路),以作為預防與治療阿茲海默症之依據,再加上如能適時的養成控制血壓、降低膽固醇、檢查VitB12及同胱胺酸、多吃水果蔬菜、保護腦部不受傷、維持視力、聽力之敏銳、運動、多多用腦、社交,成為個有趣的人、留意沮喪和壓力要快樂點,則保護自身的大腦,抵抗阿茲海默症(AD),是有可能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