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想到廟裡的神明,為什麼有怎麼多善男信女前來朝聖,很好奇想去了解。但究其原因,就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從他們的過去,為人處事,甚至在世時,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為何仙逝過後,個人評價反而有增無減,更有甚之,最後被眾人尊為神明膜拜,永傳流芳?不外乎是,他們擁有人溺己溺、救苦救難,以及忠孝節義之精神。後人為了懷念他們,感念他們的精神,起了奉祀的念頭,也因為有求必應,以一傳十,以十傳百,其靈驗事蹟,廣為流傳,廟寺也因而香火鼎盛,前來膜拜者前仆後繼、絡繹不絕。可是,他們應該萬萬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朝,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神,如媽祖林默娘、關公關雲長…等。
誰能料到未來會有什麼變化,甚至何德何能,供大家品頭論足?當然,以結果論而言,媽祖、關公皆是完美的化身者,人格方面更是無懈可擊,但是,舉世之間,他們畢竟是少數而已。
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想過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只想好好掌握當下,過好每一天。其實,真正要說的是,誰一開始就能有無我的精神?起初以自我角度來衡量,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更何況「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所以凸顯「自我」就不足為奇。問題是我只有一個,衝突與保衛戰勢必隨時引發,而且永無寧日。減少紛爭,唯有改變,從小我轉為大我,也就是將我他的關係出發,以我他為圓心,任何範圍為半徑,我他實際活動範圍必定比我或他原先範圍大的多,相對爭議就減少許多了,進而以眾人之事為己任。
畢竟很多人也從來沒有想成為神或聖人,可是,一旦受到羞辱或欺負、言語中傷、抹黑時,還是要尋找適當管道發洩或做心靈治療,以撫平被撥動的心靈,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昇華,心靈終究會得到慰藉,慢慢就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心靈園地。但是,這不表示,一開始就學會寬宏大量,而是透過閱讀、及其他形式的心靈治療,抑或遇到好的同儕等,化解我他的衝突。當然,行萬里路,如同讀萬卷書,它不但會寬闊心胸,而且增添見識與深度,及體會「存在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經由互動中漸漸體悟「原諒別人」的核心價值。
「物以類聚」這是西方的諺語,相同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凝聚在一起。很多人期待朋友之間,有共同的理念、觀念、懷念,從彼此到宇宙皆能感受到這股心存的善念,匯集成一股浩然正氣,影響該影響的人,造福該造福的人。冀望生活中秉持這股善念,讓好的事、好的人,逐漸發酵,人人心中平坦,祥和自在。因此,再多的恐懼與憂鬱,終會散去,化為無形!
雖然,平凡人無法普渡眾生,但是,最起碼能減少暴戾之氣,不是夢。任何人做的每件事無須考慮是否能獲利,只考慮彼此之間祥和的氛圍,是否日漸好轉,那麼紛紛擾擾的心靈,終將獲得適當的釋放與安寧!
眾所周知,舉頭三尺有神明,當彼此相互尊重,進而營造祥和之氣、浩然正氣,或許人與神的界線就所差無幾,每個人有可能是神、聖人,彼此之間,就沒有區別了。至於,未來能不能成為神或聖人,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