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依少年福利法第二條規定,青少年係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青少年階段是生命發展中,性的發展與成熟最重要的時期,其發展過程伴隨著生理、心理與人際關係的改變。近年來,台灣社會的開放,青少年兩性交往日漸普及,對性的觀念也越來越開放。根據Erikson(1959)認為,青少年藉由性行為來標示自己的自主及成長。再者,行政院衛生署(2005)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青少女(15-19歲)生育率,93年比例高達10%,其中大部分為未婚懷孕。

    青少年時期正值人類青春發育時期,有大量的性荷爾蒙變化,對性充滿好奇心,都期待能多獲得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中,性知識的取得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青少年從父母、兄姊、同輩的朋友、學校的課程、老師、醫護人員、印刷品、大眾傳播媒體等不同來源獲得性知識。誠如鄰近的香港地區則呈現青少年性知識普遍偏差,尤其在婚姻認知、懷孕的可能性與青少年性活動等方面最差。加上媒體對「性」的偏頗報導以及家庭對「性」的溝通不足,使青少年未能充分了解性知識。可能造成的日後不良後果,諸如婚前性行為、未婚懷孕、性傳染病、愛滋病、性侵害等。

貳、現今性觀念的社會趨勢

  年輕人的性經驗及避孕知識,結果顯示台灣的青少年約七成有性經驗,且發生第一次性經驗時,有56.3%的女性未採取避孕措施。

 

各國青少年性經驗比例

15 – 24 歲年輕人

有性經驗的比例

年輕女性初夜

未採取避孕措施比例

泰國

80.70 %

泰國

62.10 %

台灣

69.20 %

中國

57.80 %

法國

66.50 %

台灣

56.30 %

中國

61.40 %

美國

53.10 %

美國

53.10 %

法國

39.80 %

資料來源:台灣幸福教育協會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另一份「性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有過性經驗的新世代年輕人中,在17歲以前發生性行為的比率更高達93%。根據2011年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所進行的「您是否贊成『婚前性行為』?」 網路民調,結果發現有五成的受訪者認為「贊成,只要兩人真心相愛就好」,占54.13%的比例。其次則是「贊成,都什麼年代了,誰還在意」,達19.41%;「不贊成,若有了孩子會有很多問題」占16.11%。至於堅持守貞立場,相對只拿下約一成的比例,占10.36%。整體而言,可以發現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對於婚前性行為持相當開放的態度,顯示出國人對於男歡女愛相較以往已經是尺度大開!也由於青少年性行為的泛濫,再加上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導致青少年未婚生子的比率數字不斷的攀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上述資料顯示,時下青少年的性觀念與思想不再像過去般的保守,是什麼原因導致趨勢的改變?是性早熟所致?或網路色情氾濫?或學校性教育不夠落實?抑是媒體常常大肆報導、談論性解放、緋聞等主題,這些的現象都會對青少年造成負面示範與影響。

參、青少年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一個重要的時期,其發展過程伴隨了生理、心理與社會角色的改變。在生理方面「第二性徵」的湧現,使身體外形改變及生殖器官發展成熟;心理、社會方面,青少年常呈現渴望獨立、反抗權威、急於尋找自我表現,但在情緒、經濟上需要依賴他人及他人的協助。學習如何與異性交往,也是青少年眾多發展任務中重要之一環,與異性正向而良好的交往經驗,可以有助個人發展正向的自我認同,及日後家庭中親密關係及親職能力的培養與建立。此外,如上述所言,青少年對性知識及性教育之瞭解,相當匱乏,實有必要了解其意涵;其次,分析青少年性的生理、心理發展帶來之影響,以及身體意象的性象徵意義;最後,論述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現分述其涵意:

一、性知識與性教育

    性知識的包羅範圍相當廣泛,簡單來說,有關性的一切事物與資訊,皆可稱之為性知識,包含生理、心理方面。「性教育」是一個廣泛而完整的教育計畫,應由出生開始,終其一生,教導學生有關性方面的知識,運用適當教學方法,藉以培養健全的性態度,促進兩性的和諧關係,引導個體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方面均健全發展的教育。

二、青少年性的生理發展影響

   隨著個體的生長發育,兩性會有不同的第一性徵及第二性徵出現,第一性徵為胎兒的性別決定其基本的生殖器官,性器官是兒童青少年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部分。到性教育應在兒童早期開始進行,強調預防的概念,提供性發展之健康檢查與服務,在發展階段可及早發現和診治各種生殖器官異常,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有重要意義。而第二性徵的發展也是兩性進入青少年階段,身心變化極大時,若只是進行第二性徵生理之構造教學,而忽略預防及保健的概念,可能促使青少年困惑於身體外表的變化,為追求喜愛的外型,產生不當的身體概念與不適應的行為,對性生理的好奇,對他人產生不當的觸摸侵犯行為,而導致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產生。青少年時期,伴隨著生理性成熟而來的就是性驅動力的增強,以及對性議題的關注,此時他們會開始對異性感到興趣,所以交友對象會轉向異性。希望透過結交異性朋友或與異性約會,來尋覓溫暖、填補空虛與落寞的心。因此青少年若自覺對異性缺乏吸引力或落後同儕,會使他們對自己產生較低的自我評價。

三、青少年性的心理發展

   從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可以發現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形成的狀態,此時期的青少年,人際關係的重心從家庭轉移到同儕之間,為了建立一個屬於自己被認同的狀態,青少年常常會盲目的去追隨與跟從,因此很容易受同儕的影響。心裡只個人對與性有關的認知、感覺與行為的心理反應。青春期之後,生理已趨成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但性心理尚未成熟,在同齡的異性或同性之間可能開始性的嘗試。已有生殖能力,若有性行為,極可能懷孕,過早性行為或未婚懷孕,甚至感染性病,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有些青少年會對同性產生愛戀情緒,進而探索自己是否有同性戀傾向。1、青少年時期正發展到異性狂熱期,此期的青少年對異性帶有幻想色彩,很少考慮現實生活的困難,所以感情往往就迅速的達到熱戀階段。2、個人神話:深信自己具有「獨特性」、「不可毀滅性」,即使面對父母與師長的再三告誡,青少年依然故我的相信「這種事絕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3、擔心沒有性經驗會受同儕嘲笑,或急於宣示自己已轉大人、成熟了!

四、青少年的身體意象

    性健康,不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都與自己對自己身體外表的看法有關。台灣近幾年來,流行減肥、塑身、豐胸、美容有關身體雕塑的廣告,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在自我概念中占很重的分量,一方面將自己的身體與理想標準比較,另一方面與同儕的身體特徵比較,越接近理想或勝過同儕,則越感到得意,否則會感到自卑,而影響他們對社會適應與身心健康。性教育要注意身體意念這個議題,性教育與社會大眾傳媒應提供正確之身體意象典範,提供青少年參考與學習,並幫助青少年進行各種健康促進活動,以形塑健康美的身體意象,擁有健康的性。

五、青少年性行為及性的準備

    兩性對性的準備包含了解事實與擔負責任,是一種「自我負責」的行為,兩性在面對雙方是否要發生性行為的決定時,應慎重考慮且尊重對方意願,不應有強迫的情況。若青少年過早或危險的性行為會導致健康及社會問題,危險性行為指多重性伴侶或性行為不使用保險套,有可能造成性病或未婚懷孕,現代社會青少年發生性行為是不可避免,需教導正確性行為與性準備的相關議題,例如懷孕、避孕及避免性病的相關知識,應重視學生的認知了解,和自我決定與負責的性健康態度。由於青少年性行為的泛濫,再加上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導致青少年未婚生子的比率從2005 年開始到2007 年,數字不斷的攀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不當性行為也使得感染愛滋病的人比2009年增加了13.3%。

六、青少年在虛擬情境之性教育

    網路已漸成為性教育的重要一環,為青少年傳遞性價值與性知識的重要參考,國內青少年,喜歡上網尋求一些疑惑解答,但網路性教育無法取代學校有訓練的教師所教導的性教育課程,網路可能有誇大不實或錯誤的資訊,而導致青少年有不正確的性知識。時下青少年的性觀念與思想不再像過去般的保守,是什麼原因導致趨勢的改變?是性早熟所致?或網路色情氾濫?或學校性教育不夠落實?抑是媒體常常大肆報導、談論性解放、緋聞等主題,這些現象都會對青少年造成負面示範,由於青少年對性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與憧憬,在愛情與好奇的催化下,導致青少年很容易產生「想嘗試性行為」的想法,而未做好防範措施的結果。

七、青少年性態度與行為之關係

(一)影響青少年性態度之因素

1.家庭:

  家庭影響個人甚鉅,父母是青少年重要支持來源,是否對家中青少年所迷惑的性議題進行溝通與開導,會影響青少年性態度與對其行為有所影響。家庭中的環境是否溫暖、支持、父母親教導方式都會影響青少年對於兩性關係的態度。根據Miller與Moore(1990)指出單親家庭的青少年比雙親家庭的青少年有較早發生性行為的傾向。溫暖的家庭氣氛、隨時給予子女支持及願與子女溝通的父母,其子女會延緩早期性行為的發生。

2.同儕:

    心理學家指出同儕壓力(peerpressure)是主導青少年言行、思想行為重要因素。青少年若自覺對異性缺乏吸引力或落後同儕,會使他們對自己產生較低的自我評價。可以藉由提高或加強青少年之自我尊重(self-respect)及自尊心(self-esteem),來抗拒社交場合之同儕壓力。父母或學校師長正是幫助青少年建立肯定自我、建立自信最好的人選,可以利用「腦力激盪」與「價值澄清」的方式,可以驅使青少年在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之後,作出最理智恰當的決定。

3.學校:

  學校是提供完整性教育最好的場所,可以灌輸學生性相關之知識、教導防護技能與避孕方法、溝通與拒絕之技巧。教學重點在於教導學生如何延遲性行為之發生、學會各種避孕技巧並增進避孕方法的使用率,學會溝通、拒絕與做決策之技能。

(二)青少年性態度與行為之關係

    國內外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的研究,發現性態度、性行為愈來愈開放,探究其因素不外乎生理變化、父母影響、本身心理與情緒、偏差與犯罪行為、性伴侶影響、社會文化與大眾傳播媒體、性別差異、宗教信仰、同儕等交互影響著。除此之外,發現青少年本身錯誤的認知也會增加性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台中張老師中心與中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在2012 年的「青少年性態度調查」報告中指出,有4 成1 青少年認為戀愛中為滿足雙方生理需求,可發生婚前性行為,認為有助感情提升;有3 成5 青少年擔心拒絕男友性行為要求,男友可能不再愛她,甚至把性行為發生當作維繫感情的唯一元素。

青少年在性行為上非理性的認知態度,可能有下列幾個:

1.「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已經長大了,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

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語,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心情,強調個人本位主義,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衛生署委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進行「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於民國85年完成對五萬六千多名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生調查,目前有三分之一男生及十分之一女生認為只要「相愛」即可性交,和十年前五分之一男生及百分之一的女生認為未婚男女只要「喜歡」就可以有性關係。真說是速食文化下的愛情觀,社會在進步,性態度也跟著前衛。當青少年因求學而離家居住,獲得獨立、自治與金錢時,他們因此從成人世界的規範下獲得一些自由的感覺,且對自己的身體隱私保有較多的自主權,同時也增加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機會,青少年開始有維護自身權利觀念是一件好事,但令人憂心的是,是否導致自我意識高漲,而誤用了權利的概念。

2.「我不會那麼倒楣」、「不相信自己可能因此懷孕、感染AIDS及其他性病」:

青少年在初嚐禁果時,總抱著一種僥倖的心態,認為沒有人會知道或者不可能一次就懷孕甚至感染AIDS或性病,所以毅然決然的從事性行為。

3.「兩性交往建立在生理的親密關係上」、「兩性愛情的動力是建立在肉體的逸樂與感官的刺激與滿足上」:

  現今媒體總是大篇幅的報導,瘦身美容窈窕動人,在強調肉體感官的滿足,似乎兩性之間,已經必須依靠肉體才足以維持。這也因此使得開始與異性相處的青少年認為「愛他就要給他」否則他可能會移情別戀等錯誤認知產生。

4.「為了受歡迎」、「贏得地位」、「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

   一些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是為了受到歡迎,表示自己是有性方面的能力,青少年會誤以為有性交的人能會受歡迎,所以我一定要發生性行為;此外,以為只有發生性行為才能向別人證明「我不是同性戀」。

5.「生命從出生才開始,而非從『懷孕』開始」:

針對高中職、大專學生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問題調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認為生命從出生才開始,所以說,在發生完性行為後,如果不慎懷孕,大不了花個錢、找醫院墮胎了事。顯示出青少年對於生命的漠視與不尊重。

6. 「 錯誤的性愛迷思」:

    熱戀心理:這是最常見的想法,認為性可以提升彼此的親密感,代表雙方對愛情的無私的奉獻。迎合心理:有些女生認為男友各方面條件都比自己好,因怕失去對方,便默然應允,迎合對方的需求,用性來牽絆對方。好奇心理:受到同儕影響、媒體、網路的渲染,產生對性的好奇。反抗心理:有些人受到家庭、親友對愛情的阻撓,於是產生了反抗的心理,而發生性行為。無所謂心理:受到西方"性解放"的影響,對婚前性行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炫耀心理:擔心沒有性經驗代表著自己魅力不夠,會被同儕嘲笑,有時藉由有性行為,在同儕之間互相炫耀或彰顯自己的成熟。

(三) 如何避免青少年發生不的性行為

    1.避免親密曖昧的語言或肢體動作,以免引發對方的性慾造成誤會,見面時的衣著也避免過度暴露。2.溝通彼此對「身體尺度」的看法及允許的尺度。3.慎選約會地點:約會是男女朋友之間增進彼此感情的機會,但要是選錯地點,就容易在氣氛對,地點佳的情形下點燃愛的火苗,因此選擇約會很重要。4.盡量不要獨處一室,尤其是臥室,如果真的逼不得已,那也要遵守三大原則,不關門、不脫衣、不做過於親密的動作,以避免性行為的發生。5.避開容易發生性關係的地點,如:頂樓、陽台、KTV包廂、四下無人的公園。6.謹慎處理容易發生性行為的時機,如:情人節、當兵前、遠行、留宿朋友家。7.避免接觸易引起「性衝動」的來源,如:一起看黃色書刊、上色情網站看有煽情內容的影片或過於曖昧的動作…等,易引發性衝動,在不理智的情形下而發生性行為。8.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也不喝來路不明的飲料。9.拒絕時,用字明確,表情及態度堅定。

肆、結論

    性行為是個人的選擇,但必須在抉擇前,清楚發生性行為的動機、明白自己的意願、自己應負的責任,並且慎重地考慮性行為後可能產生的後果,然後才作出明智的決定。許多青少年卻因為「愛他就應該給他」、「發生性關係能為彼此之間的感情加溫」等偏差的觀念,而發生性行為,衍生的問題層出不窮。青少年健康需要正確且完整的性教育以發展、學習負責任的健康性行為:首先,個人方面,可藉由重視性別的差異,對於身體象徵代表的意義,給予應有的尊重;學校方面,除了教導正確的性知識外,可推動同儕性教育,以及教師應採用多元教學設計方法,促使青少年具備健康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校園應加強性教育,尤其是性衝動控制及如何界定親密界線,並尊重對方的界線。進行教學時應考慮女生可多著重在保險套的使用教學:男生則著重要性心理衛生及性傳染病。安全性行為的教育儘早開始。國家方面,相關業務主管機關國民健康署應透過宣傳與廣告,協助學校辦理相關講座與行動劇,以誘導青少年能做出正向負責的性觀念與決定,如此個體便能擁有正確的健康促進態度,以及未來美好的性健康生活型態。

伍、參考文獻

王淋雅、林綽娟(2006)。學校護理人員於青少年性健康促進之角色功能。學校衛生,49 ,101-113。

江承曉(2007)。青少年健康促進議題-青少年性教育之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7,93-114。

余坤煌(1997)。談國小性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6,14-17。

林秀娟(1999)。南區大學生依附類型與其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國芳(2011)。青少年性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淤諮商究所,高雄。

黃美雯(2015年05月18日)。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探討。

    取自http://www3.nccu.edu.tw/~g9254012/new_page_23.htm

曾櫻花、馮瑞鶯、曾莉淑(2009)。青少女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 比較護理及非護理大專生的差異。護理雜誌,56 (2),53-61。

陳思汶、黃怡靜、王圓瑾(2011)。年少不輕狂-青少年如何避免婚前性行為。私立協志工商投稿作品

楊錦登(2011)。談青少年性教育。國教新知,58(1),96-103。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llbeing99 的頭像
    wellbeing99

    葳輀彼

    wellbeing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