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先前就耳聞十二夜是一部有關狗兒的紀錄片,自己腦袋當下馬上浮出狗兒們在充滿糞尿排泄物的收容所裡面受寒受飢的可憐樣子,因為如此一開始是不太願意去看這部電影的。一來自己大抵看了以後會心情會很沉重那不如不看好了,二來總覺得看了以後又能怎麼樣?看完後自己能為牠們做些甚麼嗎?如今因小白事件的關係有緣一睹紀錄片的全部過程。
貳、內容敘述
電影開頭,好幾隻狗狗開心的在公園裡奔跑玩耍,互相嬉戲打鬧,玩累了就在溫暖的陽光下舒舒服服的睡個懶覺。狗仔們都應該過這種生活﹗我心裡想。頃刻間螢幕被黑暗吞食,接著一聲聲淒厲的哀號聲撕開布幕。
此外,一輛充滿泥巴、黃沙還有各種分泌物,很久沒有好好保養地的黃色貨卡隨著轟轟的引擎聲行駛到收容所。後車的乘客,有眾多嗷嗷待哺的小乳犬們、被主人惡意遺棄卻依然無奈的張口微笑的日本柴犬、剛生育完,虛弱卻又堅強的護著小狗的黑狗媽媽等大量狗兒。然而,每天都有無數的狗兒被粗暴地抓進收容所。許多有勇氣的狗兒即使喉嚨被狠狠的束縛,還是不顧一切的與清潔隊員奮鬥,自己雖然已經精疲力竭,全身沾滿濕冷的糞尿、因為太過用力抵抗導致口腔受損,鮮紅的血液汩汩流出……狗兒仍不屈服﹗直到被丟進一間由冰冷的鐵網與水泥磚構成的牢籠,才被迫放棄,放棄逃生的希望。
狗兒是多麼的渴望能活下去,渴望能自由自在奔跑於大自然中,照耀著美日的陽光?但他們為生存所發出的吶喊,牠們為求生的咆哮又有誰願意去傾聽?你知道嗎,每年有十萬隻寵物將在冷冽陰森的收容所裡迎接死亡。早上八點是收容所開門的時間。隨著生鏽的鐵門嘎嘎地開啟,收容所裡的狗兒們僅能從陽光僅存的熱度,追憶自己過往如風兒般自在的生活。這真是造物者對生命的最大諷刺。九點開始清理作業,清潔員以強力水柱清理每個房間。但並不是幫狗兒們洗澡,僅僅是清理房間屎尿與血跡的標準程序。高壓水柱噴灑在堅硬冰冷的水泥地上,被水柱沖刷的排泄物也順從物理法則在狗兒的房間內如天女散花般起舞。
清潔人員心裡知道,這樣的衛生處理很容易讓狗兒們染上犬瘟、腸炎等可怕的疾病,但他們也愛莫能助,畢竟有那麼多狗兒要處理,經費卻只有那麼一點點。11點為放飯時間,也是一天唯一的一餐。片中有些還有精力的狗兒為了飼料大打一架,也有些狗兒沒有胃口,只是靜靜地望著牆角,不發一語。很多狗兒在十二日末日倒數前,就不幸染病,染上可怕的犬瘟。得病的狗兒上吐下瀉,流出沾滿些血跡的糞便。更糟的是由於空間不足染病的狗兒常常得被迫躺在自己的分泌物上,等著病魔一點一滴地帶走牠身上僅存的溫暖。
翌日,清潔員把狗兒冰冷的身體裝在黑色塑膠袋裡,把它們當作垃圾的一類,集中處理。因為狗狗們在收容所裡只能待上僅僅12天的光陰,治療對牠們來說是不可能的。收容所裡的生活不僅消耗動物們的精力,也消磨著工作人員的意志。收容所裡面至少都有一名醫生,但醫生們的工作不是給予受飢受寒的狗兒們一線生機,醫生們只能以原子筆為牠們劃上一個又一個沉重的三角形。三角形代表執行安樂死,一但劃上,狗狗們就再也沒有逃離收容所的可能。當收容所沒有那麼擁擠時,醫生會盡量不要為12日大限已到的狗兒們劃上三角形,讓牠們能夠多活一陣子。這是在收容所工作人員能給予眾多狗兒最初也是最後的溫暖。
最後,我們看到了被領養的狗兒半年後的樣子,因為認養讓牠們從十二個漫漫長夜中解脫,得以看到未來看見希望。看牠們各個幸福的樣子實在是讓我感到溫馨。但社會上還有數不清的寵物們被主人遺棄、被清潔隊員抓到收容所裡,狗兒們依舊受苦受難,我們還能袖手旁觀假裝沒有這回事嗎?
參、省思與分享
坦白來說,牠們生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錯,我們沒有權利剝奪他們生存的機會,可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或許藉由本紀錄片之放送,能夠改變或改觀大家的想法。猶如之前看到一篇報導,談到協助「十二夜」拍片的那個收容所,出現狗主人或其他人有疑慮,不敢向該收容所回報,原因是捕捉動物的程序不合乎標準,頓時,整個心情五味雜陳。
事實上,我相信應該會有很多人想要去收容所幫忙,以盡一份心力而且能幫牠們找一個適合的家,但是,我發現除了我因為工作忙碌又在假日上課不克協助外,其他同樣的其他人可能也一樣,再者,要有勇氣去面對裡面狗狗們充滿希望的眼神,才能給牠們幸福。
回溯當初九把刀拍「十二夜」主要是描述台灣收容所之動物,從進入收容所後就一直在恐懼、病痛、與爭鬥求生的過程中等候死亡命運的12天。整個影片沒有任何對話,卻非常有力地控訴了人類社會藐視弱勢權益、偽裝正義的醜惡事實。再者,全片從開始至結束,班上同學除了拭淚,聽不到任何聲音,同儕與劇情完全融合成為一體。這是我看過拍攝最高水準之動物保護影片,勝過2004年我在巴黎出席全球第一屆動物福利研討會,歐盟動保社運的所有影片。相信觀賞過本片的觀眾,將永遠不會忘記每一隻狗「盼望被救援」的眼神。
我希望這樣一個高水準之影片,不要船過水無痕,大家哭一哭就算了。而應該對無辜受苦的生命要有幫助。故在此對國內動物保護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動物在收容所內受苦,是因為收容所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事實上,收容所的工作人員都不願意殺生,更不願意面對這些無奈和受虐的生命。很多收容所獸醫師都是有愛心的人,指控他們「做安樂死是殘忍」的人(或團體),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就是惡意抹黑!此外,「十二夜」之影片中也暴露出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收容所配置的獸醫師太少,一個獸醫師除了要包辦收容所內如此龐大數量動物之所有行政工作,以及必要之醫療工作,那是任何超人都做不來的。收容所有爭取經費增設獸醫師名額和收容所的硬體設施嗎?答案是「絕對有」。但是,總是有千百個原因不通過。因為別的預算可以取悅市民爭取選票,但被棄養的動物沒有投票權,願意批准牠們預算的誘因又有多少呢?
再者,「十二夜」之影片中也指出因為行政人員太少,所以會出現一些不肖「惡棍市民」不斷領養黑狗,再將黑狗搞「失蹤」,也沒有動物警察之警力可以依法追查,處以徒刑!這些惡棍特別挑選黑狗,且領養後又不接電話、失聯,通常是在領養後搞三杯狗肉,故不可盲目要提高認養率。動物收容所醫學(shelter medicine)規定,收容所的動物若自然死亡率超過3%就不符合動物福利,因為狗貓在收容所時若有病時就該醫治,如果經獸醫判斷是無法醫治時就應該給予人道的安樂死,不能讓動物慢慢病死。這種折磨,就像凌遲而死一樣,非常殘忍!「十二夜」把這殘酷的部分都拍出來了,所以很多狗貓等未等到十二天就慢慢因病痛致死,非常殘忍!
「十二夜」之影片指出,安樂死第一劑用鎮靜劑或麻醉藥,第二劑用氯化鉀或巴比土酸鹽。我非常驚訝目前尚有動物收容所用氯化鉀做安樂死!因為如果麻醉不徹底,動物沒有在完全喪失意識之下使用氯化鉀,動物會極度痛苦。
「十二夜」的影片中僅看到動物被鎮靜,但未「充分麻醉」,讓我非常震驚!故我再一次提醒,不適合安樂死但常被懂一半的飯桶誤用於安樂死的注射性藥劑有:(1)番木虌素(strychnine):此藥可增加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注射後動物神智仍清醒,引起極度嚴重痛苦的抽搐,最後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相當痛苦。(2)飽和硫酸鎂(MgSO4)及氯化鉀(KCl):分別為抑制呼吸及心肌,因未抑制痛覺故不可單獨使用,但可於動物「充分麻醉」後配合使用。(3)菸鹼(nicotine):為無臭無色之液體,可由粘膜或皮膚吸收致死,對工作人員相當危險,絕不可使用。(4)南美箭毒類之藥劑(curariform drugs):包括curare, succinylcholine, pancuronium, guaifenesin 等神經肌肉阻斷劑,注射後會導致窒息致死,且死亡過程中大腦完全清醒,卻因為肌肉無法收縮而外觀臉色很平靜,讓旁觀者以為不痛苦,其實非常痛苦說不出來。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我們為什麼一直呼籲家狗、家貓要做結紮?因為根據國外的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收容所的狗貓約80%是來自於家狗棄養,其中未離乳對傳染病毫無抵抗力的幼犬佔了31.9%。「十二夜」也拍出了這些事實。家狗家貓的結紮,是預防飼主作孽、降低收容所進狗數的「唯一」良方!美國加州甚至立法規定寵物要絕育,但我們的社會仍舊不重視,令人失望扼腕!
最後,我們再回憶,當第十二夜來臨時,是哀歌的前奏曲,一隻隻無辜的狗兒被宣判死刑,注射致命的藥物,奪走牠們苟延殘喘的生命。我感嘆著人類對於生命的不重視,看著管理員處理一個個冰冷的屍體,就像是撿拾垃圾一般。我不了解這樣的心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當你不想再飼養自家的寵物時,打電話給地方清潔隊,他們便會到你家中替你收拾殘局。面對一個渺小的生命,豈能以看待垃圾或是廢棄物的心態來看待?
影片的結局,又令我為之動容,眼眶再次泛紅。鏡頭離開了灰暗冰冷的收容所,來到翠綠的草地上,煦煦陽光灑落在上頭,狗狗們在公園裡頭,和新主人們開心地嬉戲玩耍。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給牠們一個新的安身之處才是更棒的結局。飼養寵物的那一刻,代表的是一生的承諾,一生的陪伴,而不是說不要就可以把牠丟得遠遠的。「對你而言,牠可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對牠而言,你卻是牠的全世界。」看完心情是沉重的,流浪狗的議題值得這個社會去關注重視,最有效方法就是:以領養代替購買;愛牠就不要棄養牠。
不免讓我想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主角Pi說過的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最傷感的是來不及好好說再見。」這句似乎也可套用在片中狗兒的身上,在收容期間,這些小傢伙,似乎只能不斷放下對人類曾有過的依戀,放下心中的不解、被背叛的滋味、種種的愛恨嗔癡…最悲傷的是,牠們從未有過機會好好向主人說聲再見,主人們也未曾正式與牠們道別,而是不吭一聲就將牠們拋下。
我只想問:看完了「十二夜」,有誰會覺得愧疚呢?